卫星村迎来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0/9/14 9:33:56

  初秋午后,小雨初霁,广袤的田野上,稻浪滚滚,希望升腾。

  在一道道水田和一格格绿地的映衬下,一排排蓝色光伏板格外显眼。整洁干净的水泥乡路旁,绿化带簇拥着红色、黄色的小花。家家户户的菜园里,豆角满架,西红柿涨红了脸。

  三三两两的老人坐在庭院前的长凳上,开心地唠着家常。不时有人赶着一群群白鹅走过,白鹅的“咏叹调”在身边响起。

  好一幅农家乐图景。这里是黑龙江省绥棱县泥尔河乡卫星村。如今,该村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已超9000元,村民迎来了新生活。

  说起沧桑巨变的原因,村民们手指向村东头黄墙红顶的院落。只见一面印着“中铁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驻村工作队”字样的旗帜正迎风飘扬。

  3年多来,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与卫星村携手同行,在奔向小康的征程中写下精彩篇章。

  党建扶贫聚合力

  脱贫攻坚,铁路先行。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勇担国有企业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责任,对接包保省级贫困村——绥棱县泥尔河乡卫星村的扶贫工作。

  和许多贫困村一样,卫星村也是空心村,常住村民只有450户、1248人,不足注册户籍的1/3。

  起初,村民脱贫信心不足,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党委立即确定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思路:以党建为引领,强化脱贫攻坚组织保障;以党建为指导,壮大组织攻坚本领;以党建带动发展为抓手,助推精准扶贫取得实效。

  2017年4月,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派出以企业管理协会秘书处专项课题调研组组长马权为队长的3人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卫星村脱贫攻坚。驻村扶贫工作队把扶贫重点放在贫困户身上,逐户探访,为涵盖226人的74户贫困户建档立卡,还给处在贫困边缘的低保户、残疾户、五保户共345户、358人建立档案,防止弱势群体滑下贫困线。

  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拧成一股绳,组织卫星村党总支制订《开展“五星党组织”创建三年规划》,从完善软硬件入手,系统开展“五星党组织”和“四有”党支部创建活动。他们定期组织67名党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上党课、慰问贫困党员、清理村屯垃圾等活动,以党建促脱贫。

  党建引领扶贫的思路凝聚起卫星村强大的脱贫合力。村里相继涌现出水稻种植能手、养鹅能手、养猪能手、机械维修能手等一批致富能手。因病致贫的纪文化靠养鹅实现年创效超20万元,因灾致贫的陈术力成了远近闻名的种地大户……一个个贫困户变身闪亮的致富“新星”。

  看得见、摸得着的脱贫成果强化了党员意识。驻村扶贫工作队经常组织党员突击队清理村里垃圾,有劳动能力的在家党员悉数到场。党员于长春、闫学良还把自家的农用车当作垃圾清运车。他们表示:“驻村扶贫工作队帮我们,我们党员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特别是今年初,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村里的党员们主动担当,配合驻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村民们也纷纷表达共筑抗疫防线的决心。

  卫星村的党建引领扶贫工作踏石留印,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标准化党员活动室、主题实践活动长廊等得到了黑龙江省委相关部门的赞扬。

  产业扶贫生动力

  “多亏党的政策好,没有铁路驻村扶贫工作队,我都不知道咋活了。”8月7日,正在猪舍喂猪的王天海见到走访的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王玉国、李成才,眼里噙着热泪追着向他们道谢。

  王天海老伴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女儿、女婿也身患重病。他一人扛起两个贫困家庭的重担。“找不到一点活路!”提到4年前的穷日子,王天海皱着眉连连摇头。

  驻村扶贫工作队以发展养殖业为突破口,提升村民造血能力。他们根据贫困人口大多像王天海一样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情况,先选择了易上手的肉鹅养殖和庭院经济产业项目;每年免费赠送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户一定比例的幼鹅,以“集中养+分散养+铁路高于市场价回收”的消费扶贫方式,助力贫困群众脱贫,并引导贫困户利用房前屋后庭院土地养猪、养鸡增收。

  扶贫要扶智。为保证种植养殖成活率,哈尔滨局集团公司每年都拨出专项资金聘请肉鹅养殖专家、绿豆种植专家、大豆种植专家对村民进行实地培训,2000余名村民因此提高了种植养殖技能。

  “足不出村就致富。”67岁的村民闫凤和笑得合不拢嘴。闫凤和夫妇利用养大鹅赚的第一桶金买了一头母猪。“2018年我把两头养大的猪卖给了铁路部门,有了1万多元的收入。”闫凤和说,“现在1年卖两茬猪,至少能挣2万元。”

  卫星村地处偏远地区,交通闭塞、物流不畅,农副产品销售难。哈尔滨局集团公司组织40多个单位定点收购贫困家庭养殖的猪、鸡、鹅以及庭院农副产品,4年累计消费310余万元。

  马权感慨道:“这几年我们无偿发放幼鹅近4.9万只,常出现成鹅不够职工买的情况。哈尔滨局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是扶贫攻坚的坚强后盾。”

  卫星村于2018年成功脱贫。为防止返贫,哈尔滨局集团公司采取“合作社牵头+贫困户入股+委托经营和销售+贫困户务工+政府补贴+贫困户分红”模式,发展木耳产业;与地方政府合作投资,兴建了316千瓦光伏发电站,年创收24万元;投资建设的水稻催芽工厂,不仅能满足本村年100吨稻种芽齐芽壮、防病害、增产增收的催芽需求,而且还具有200吨的创效能力。

  随着一个个可持续扶贫项目落地,卫星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基建扶贫增活力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三轮出不去、马车用人推。”已经习惯穿单鞋喂大鹅的村民陈术力边抬脚边说,“以前下雨天,泥泞路段的泥水没过小腿,不穿靴子根本出不了门。”

  卫星村因基础设施欠账多,村容村貌成为短板。扶贫队从源头干起,补强基础设施和环境短板,邻近的绥化工务段、绥化车务段派出钩机、铲车,支援卫生“会战”。马权用22天的时间,带领干部职工清除垃圾700余车,让13个自然屯2.8万延长米的道路、边沟彻底见亮。他们还完成村屯道路硬化8.55公里,铺设排水U形槽、排水涵管、步道板,给每家每户院门口安装休闲凳,方便百姓歇脚、晒太阳。村民丁淑荣开心地说:“现在多好,道路变干净了,心情也跟着舒畅了。”

  美丽乡村建设点亮卫星村幸福生活。工作队基础建设步伐也是一刻未停歇。绿化村道,栽花种树,花开时节,一步一景。每个屯组增设两个贫困户公益岗,负责剪枝拔草、看护村屯卫生,工资从光伏发电站等产业收益里出。26个公益岗负责人之一的陈术力说:“一个个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收入有着落了,我们就只管撸起袖子加油干了。”

  扶贫“礼包”一个接一个。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还给村民打造了1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并安上健身器材;建设575平方米集卫生服务、文体活动、便民服务于一体的村民社区服务中心,让村民文体活动有场所、小病小痛有诊室。村党总支书记万凤群激动地说:“没有铁路帮扶,卫星村要发展到今天,不知道还要多少年!”

  4年的时间,卫星村村民已把扶贫工作队视为主心骨。贫困户残疾鉴定、医疗费报销、房屋修缮……铁路扶贫干部有求必应。扶贫工作队队员王玉国的私家车成了百姓办事的“公车”。今年受疫情影响,村民种植的大米滞销,扶贫工作队通过媒体等宣传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存粮2500多吨,及时缓解了备耕资金紧张状况。

  今年初,扶贫工作队会同村两委制订了《2020年卫星村党支部建设推进计划》《2020年卫星村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推进计划》,切实保障在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扩大脱贫成果铺好路。

  如今,焕然一新的卫星村被黑龙江省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正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奔向小康生活。